肥料產品稱謂五花八門,該有統一的“名稱”了!

目前我國肥料研究、生產、銷售和使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除化肥、有機肥之外產品稱謂五花八門,大多數產品為賺人眼球、吸引用戶、增加賣點,名稱稀奇古怪,讓人莫名其妙,無所適從。如,xx特肥,功能肥等等。筆者認為還是統一叫“新型肥料”為好。

新型肥料是針對傳統肥料而言的,其定義、作用和內涵早已為人們所認可并在不斷外延深化完善中;新型肥料伴隨有機、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孕育而生并茁壯成長。新型肥料主要作用是: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營養成分;調節土壤酸堿度,改良土壤結構,修復被重金屬、農藥和高濃度化肥污染的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學性質;調節或改善作物的生長機制,提高作物的抗病蟲、抗旱澇、抗早衰等抗逆性;改善肥料品質和性質,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和提高產品品質和產量;其產品完全符合有機、生態、綠色農業的質量標準要求,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有關新型肥料的界定當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新型肥料主要特征為生態、有機、環保、低碳。從字面上來理解,所謂新型肥料應該是有別于傳統的、常規的肥料,我國科技部和商務部《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2003)中有關新型肥料目錄就包括:復合型微生物接種劑;復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劑;秸稈、垃圾腐熟劑;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劑;控、緩釋新型肥料;生物有機肥料;生物有機無機復合肥料等。農業部提出的《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要求大力推廣高效環保的新型肥料,對新型肥料行業的發展是一次重大機遇;此外,工信部在 2015 年對推進化肥轉型意見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新型肥料,到 2020 年之后我國新型肥料的施用量占總體化肥使用量的比重從不到 10%提升到30%,新型肥料占比將逐步提升。

目前公認的新型肥料包括緩控釋肥、精制有機肥、生物肥、生物有機肥、生物有機無機復混肥、水溶肥、腐殖酸、氨基酸、中微量元素肥、BB肥、特肥、多功能等肥料。

新型肥料與常規肥料的區別關鍵在于一個“新”字,而一個事物的“新”與“舊”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也就是說,現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也就成為常規肥料了。而現在的常規肥料也是由當年的新型肥料經多年應用而穩定下來的。無論是新型肥-還是常規肥料,其本性必須是肥料,離開肥料,則無所謂“新”與“舊”。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1998年公布的土壤學名詞,所謂肥料,是指“提供植物養分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質的物料”。我國的國家標準《肥料和土壤調理劑術語》(GB/T6274-1997)中把肥料定義為“以提供植物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根據以上術語,植物激素類(如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等)和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不屬于肥料之列,聲、光、電、磁等物理因素更不是肥料,如磁肥的名稱是不正確的。因此將諸如此類的物料稱之為新型肥料是不科學的。

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肥料已經成為國內市場最為活躍的看點、亮點和賣點,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新興肥料產業。據了解近十年來我國新型肥料行業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從事各類新型肥料生產的企業達到2000多家,占我國肥料生產企業的25%,年產值超過160億元,并且后期發展速度依舊較快。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低碳和新型肥料研究開發的需要,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于廣武等編著的《新型肥料及其配方》《新型肥料研究與開發》《中微量營養元素肥料研究與開發》新型肥料叢書已分別于2011年11月、2017年5月和2014年12月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和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出版后受到農業肥料專家、肥料企業及讀者的青睞和歡迎,紛紛要求再版發行。

新型肥料這一朝陽產業的興起,不但前景廣闊,而且對農業高產、高效、優質、生態、環保有著重要意義,是實現我國化肥零增長、減肥增效的主要舉措。新型肥料必將使我國化肥產業迎來春天。

作者:于廣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