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不能讓“有限空間”成吞噬生命的隱秘角落

《工人日報》評論員 林琳

安全生產絕不能留有任何“被遺忘的角落”,企業管理者絕不能抱有任何“出不了啥大事”的僥幸心理。有關部門和企業必須切實吸取教訓,把相關規定和要求的每一個字都落到實處,把參與有限空間作業的每一名工人都“武裝到牙齒”,讓有限空間不再成為吞噬生命的隱秘角落。

9月11日,河北保定市徐水區人民政府通報,9月11日凌晨3時許,當地一羽絨加工廠一名工人在查看浮渣池水泵時暈倒,隨后有多名工人在施救過程中暈倒。經全力搶救,1人脫離生命危險,6人經搶救無效死亡。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有專家分析,可能是一些密度高于空氣的氣體例如硫化氫,沉在浮渣池底,造成了工人中毒窒息。

盡管事故的來龍去脈有待查明,但有一個問題必須引起關注,即在類似有限空間,工人應該如何確保作業安全?一旦發生事故,其他人應如何科學施救?

較長時間以來,對一些企業和職工來說,有限空間堪稱“隱形殺手”。有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前8個月,媒體報道的各地涉及有限空間作業的事故已有20余起,幾十名工人因此失去生命。這當中,有些是正在作業的工人因中毒死亡,有些則是其他工人盲目施救導致死亡人數進一步增加。

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者部分封閉,與外界相對隔離,出入口較為狹窄,作業人員不能長時間在內工作,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間。不難看出,有限空間作業對工人來說往往意味著更高的中毒、窒息等風險,企業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并且采取相應措施以防范事故、確保安全。

在我國,有限空間作業并非“無法可依”。2013年,我國出臺了《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其中對有限空間作業涉及的諸多問題作出了明確規范和要求,包括存在有限空間作業的企業應當建立的安全生產制度和規程、應當制定的預案、應當配置的器材、應當開展的演練,有限空間作業應當遵循的原則,等等。這一規定雖然條款不算多,但涵蓋了有限空間作業的方方面面和細枝末節。與此同時,針對有限空間作業,我國也有一些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不少省份出臺了地方規章和政策。

應該說,如果相關企業能夠將這些規定、要求和標準一一落實,那么一定能夠將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遺憾的是,不少企業對此重視不夠,甚至為了降低成本,當做不做、能省則省,放任危險和隱患的存在,以至于不少職工在有限空間作業時、在施救工友時,幾乎處于一種“裸奔”狀態。這樣的情況在一些中小企業尤為嚴重。

對監管部門的職責,上述暫行規定同樣給予了明確。比如,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有限空間作業的監督檢查,對發現的事故隱患和違法行為依法作出處理;應當重點抽查相關企業的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間管理臺賬、檢測記錄、應急救援演練、專項安全培訓等情況……事實上,近年來,各地相關管理部門針對有限空間作業,開展了不少專項執法檢查和整治行動,但從相關事故仍不時發生的現狀來看,監管的常態化、檢查的針對性、整治的有效性都有待加強。

因為是有限空間,參與作業的職工人數往往較少,這也使得相關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通常較少,進而不太容易像一些大的安全生產事故那樣引起公眾及職能部門的重視。近來類似事故之所以引發關注,多因涉事企業、人員施救不當造成傷亡人數增加,甚至出現了為救一人搭上五六個人性命的情況。這無疑令人惋惜和心痛,也必須好好反思。安全生產絕不能留有任何“被遺忘的角落”,企業管理者絕不能抱有任何“出不了啥大事”的僥幸心理。

面對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有關部門和企業必須切實吸取教訓,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把相關規定和要求的每一個字都落到實處,確保每一個環節、程序都走得通、行得暢,把參與有限空間作業的每一名工人都“武裝到牙齒”,讓他們有足夠的裝備、科學而專業的辦法去抵御危險,守護自己及工友的生命,讓有限空間不再成為吞噬生命的隱秘角落。

 

《工人日報》(2021年09月16日 05版陳藝林推薦)